当前位置:首页 > 教程 > 正文

鮑韶山:無懼關稅威脅,對金磚國家來說,擺脫美國市場依賴最多隻要4年

來源:央視新聞

近段時間,國產AI公司DeepSeek深度求索無疑是市場上最火的話題之一。隨著DeepSeek現象級爆火,網上湧現出與之相關的操作培訓課程,有人賣課短短幾天收入數萬元。不僅如此,甚至還出現了名字相同、賬號相似的網絡平台,對公眾造成誤導和困擾。對此,DeepSeek首次進行公開辟謠。

官方辟謠:官網與正版App內

不含任何廣告和付費項目

6日晚,DeepSeek官方賬號發布一則聲明。聲明稱,該公司目前僅在微信公眾號、小紅書等三個社交媒體平台擁有唯一官方賬號,且DeepSeek官方網頁端與官方正版App內不包含任何廣告和付費項目。

超2000個仿冒網站出現

六成IP在美國

有網絡安全實驗室統計,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3日期間,共出現了2650個仿冒DeepSeek的域名。大規模的仿冒域名注冊活動從2025年1月26日開始,並在1月28日達到高峰。

這些仿冒域名主要用於釣魚欺詐、域名搶注這些非法用途,其中釣魚欺詐主要通過竊取用戶密碼賬號,利用相似域名和界麵誤導用戶、誘騙用戶下載一些惡意軟件,竊取個人信息或者騙取訂閱費用。

從當前仿冒DeepSeek域名解析結果來看,這些仿冒的域名中有60%解析IP位於美國,其餘主要分布在新加坡、德國、立陶宛、俄羅斯和中國,仿冒域名所呈現出的全球化特點,意味著用戶可能麵臨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的網絡攻擊,潛在安全威脅更加複雜多樣。

個人如何甄別避免受騙?

安全工程師建議:

用戶在訪問DeepSeek相關的服務時,務必訪問其官方網站(deepseek.com及deepseek.cn);

手機DeepSeek App要從各品牌手機的官方應用市場下載;

在網站內容中遇到需要填寫用戶名密碼等敏感信息時,務必進行確認,以防信息泄露造成財產損失。

DeepSeek“網課”泛濫

專家:普通用戶不用花錢學

DeepSeek走紅,各種與之相關的所謂“培訓課程”隨之而來。學習人工智能要付費嗎?消費者該如何甄別名目繁多的網課?

有消費者發現,所謂的培訓課程大多是互聯網信息拚湊而成,課程內容的質量參差不齊,甚至隻是以“人工智能”的名義賺取培訓費而已。

某“教程”聲稱:第一批人已經用DeepSeek搞到錢了,一位女博主通過演示如何用DeepSeek做定位、批量出標題文案等經營自媒體賬號,通過漲粉提高廣告報價,上個月就賺到了近5萬元。

打開各大社交平台,關於DeepSeek的相關教程層出不窮,從如何使用DeepSeek,到教授如何使用指令集、提示詞更好命令DeepSeek,再到如何用DeepSeek做電商運營賺錢。課程價格從幾元到幾百元不等,還有專門的AI訓練營。在一些網購平台上,不少商家打著“本地部署”的概念兜售DeepSeek接入教程。

對此,網絡專家介紹,普通用戶不需要購買所謂教程,因為DeepSeek不需要再像之前一樣打磨提示詞,現在各大主流AI都可以直接用自然語言與其交流。同時,專家還提醒,即使人工智能功能再強大,也難免會出現“幻覺”——也就是生成看似合理但實際有誤的內容,所以對其生成的內容,務必要加以鑒別。

“DeepSeek爆火,培訓課火熱”的類似情況並不少見。這背後既有市場需求的推動,也有一些人在追求短期利益,消費者需要仔細甄別課程質量和性價比,避免被誇大其詞的宣傳所誤導。其次,可以通過自學、參與開源社區等方式,來獲取DeepSeek相關知識和經驗。

專家:仿冒網站詐騙錢財行為將承擔法律責任

網絡安全專家表示,仿冒域名給正常用戶及相關企業均帶來安全影響。用戶麵臨個人隱私泄露的風險,可能麵臨財產損失和法律風險。用戶對DeepSeek的信任度下降,可能導致用戶流失和轉向其他競品。

仿冒網站行為可能同時觸犯刑法、民法和行政法規,責任主體麵臨刑事處罰、民事賠償、行政處罰三重法律後果。

對廣大群眾而言,需提高警惕,關鍵要留存證據;

對企業而言,建議主動監測網絡侵權並依法維權。

當前,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飛速發展,給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帶來新的挑戰。近年來,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》《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》《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》等法規相繼頒布,目的就是預防技術濫用帶來的各類安全風險,確保技術創新發展符合知識產權規範,防止濫用。科技創新的同時,更需強化法律監管,為促進人工智能安全發展提供保障。

本文來源: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綜合《共同關注》

有话要说...

最新文章